成都市域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體系規劃
發布時間:2011-10-24
來源: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名稱:成都市域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體系規劃
獲獎情況:2011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
一、背景意義
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正面臨著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巨大沖擊。作為西部大開發的經濟中心和文化高地、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并在城鄉統籌和災后重建的進程中延續地域文脈,傳承歷史記憶,是新形勢下成都規劃面臨的重大課題。
為全面落實城鄉統籌,完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成都市規劃管理局委托我院編制完成了成都市第一個全域層面的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規劃。
二、創新與特色
(一)全方位拓展保護利用范疇。
空間上,從“名城保護”拓展到“全域保護”,突破成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范圍;時間上,從“古代”延續至“近現代”,將城鄉統籌、災后重建等重大歷史事件納入規劃。保護利用對象,從側重“文物古跡”延伸到包含城市記憶載體的“文化遺產”,全方位傳承與延續城市文脈。
成都市域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規劃時間研究范圍
成都市域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規劃空間研究范圍
(二)創新歷史文化保護規劃類型。
從“單一的專項規劃”到“綜合的體系規劃”,彌補傳統規劃的局限,突出規劃內涵的全面性、規劃層次的完整性、保護方法的系統性,建立全域一體的保護框架和利用體系,探索城鄉統籌背景下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新思路。
從“靜態的保護規劃”到“動態的利用規劃”。強調“在發展中保護,保護與利用相結合”,提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天府名鎮、遺產廊道、大遺址公園、工業遺產等保護利用模式,開拓在快速城市化和災后振興時期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新途徑。
天府名鎮保護利用規劃圖
成都市歷史文化遺產廊道保護利用規劃模式圖
成都市大遺址公園保護利用規劃模式圖
成都市中心城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規劃圖
(三)基于GIS構建全域保護格局。
建立市域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采取ArcMap軟件平臺,綜合分析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自然要素關聯性、文化線路耦合度等關鍵因素,通過因子加權疊加和空間模擬,形成“廊道+斑塊”的空間網絡結構。
成都市歷史文化資源綜合評估圖
(四)激活文化基因,重塑城市記憶。
采用“時間切片+空間整合”的方法,以文脈為主題,以綠道為脈絡,挖掘各歷史時期的記憶載體,形成系統展示“成都記憶”的歷史文化空間體系,全面彰顯城市個性,重塑成都記憶。
非物質遺產公園實施效果圖
(五)規劃成果向公共政策轉化。
將規劃成果納入成都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等技術文件,完善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并在控規維護中更新歷史文化保護利用信息。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建設項目庫,制定近期行動計劃,提升規劃可操作性。